曾經聲名顯赫的TVB也開始直播帶貨了?
前段時間,TVB帶領旗下「老戲骨」進行了第一場直播首秀。
短短6小時完成超過2350萬交易額,力挽連續5年的虧損頹勢。
然而,直播帶貨并不是什麼好事。
從著名的「潘嘎之交」開始,老戲骨直播帶貨就成了「墮落」的代名詞。
TVB此舉雖賺到了錢,卻也是「拿名氣變現」的無奈之舉。
從曾經創造無數經典的「港劇龍頭」。
到如今茍延殘喘靠直播帶貨彌補虧損。
TVB走到今天這一步,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一、
1997年,堪稱港劇的「黃金時代」。
這一年,TVB和亞視不分上下。
兩家電視台僅一年就拍出20多部百看不厭的經典。
整個90年代,港劇在這兩家電視台的數次交鋒中迎來巔峰。
只是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已是港劇最后的黃昏。
2016年,亞視率先敗下陣來,正式宣布停播。
亞視的頹勢并非一朝形成。
在亞視正式停播前得很長一段時間,香港影壇幾乎由TVB一家壟斷。
這場「雙王之爭」,終究以TVB的大獲全勝告終。
然而隨著亞視的坍塌,TVB也漸漸日薄西山。
電視劇只能靠拍續集狗尾續貂。
讓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少之又少。
當《法證先鋒4》、《宮心計2》接連撲街。
當《再創世紀》無人問津。
「港劇已死」,已成為所有人心中既定的事實。
這個結果是港劇的悲哀,更是「港劇扛把子」TVB沒落的縮影。
而TVB的沒落,或許能從2022年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窺見蛛絲馬跡。
不知從何時開始,「萬千星輝頒獎禮」槽點纏身,竟選一些「水帝」、「水后」,對眾望所歸者視而不見。
然而2022年的頒獎典禮,罕見得沒被吐槽,各種獎項實至名歸。
陳山聰拿下視帝,江美儀拿下了視后之稱。
值得一提的是,江美儀是以51歲的「高齡」奪得這一獎項。
在此之前,她已經跑了13年龍套。
回想起這些年奮斗的種種,江美儀在領獎時潸然淚下。
「我以為自己不是親生女,不會拿到這個獎。」
無獨有偶,50周年台慶現場,汪明荃也曾代表所有員工朝TVB發聲:
「如果公司山頭文化少一點,一定會留住更多人才。」
相信熟悉港劇圈的朋友會經常見到諸如「親女兒」、「山頭文化」這些詞匯。
所謂「親女兒」或「親生子女」,講得是TVB旗下簽了長期合約的藝人。
與之相對的,則是偶爾在TVB旗下拍戲,并未正式簽訂合約的藝人。
理所當然,「親生子女」獲得的資源更多,拿獎機會也更大。
很長一段時間里,「視帝」「視后」只會頒給「親生子女」。
那些同樣為TVB貢獻了青春,演技精湛、履歷精彩的「養子養女」們,幾乎與獎項毫不相干。
這也是為什麼,「養女」江美儀會在奪獎后泣不成聲。
而所謂「山頭文化」,則是一種更為根深蒂固的痼疾。
也是導致TVB沒落的最后一擊。
二、
毫無疑問,作為港娛搖籃的TVB拍攝出很多優秀作品。
一部《上海灘》引領愛國主義作品拍攝狂潮。
開啟職場劇先河,專業劇又帶火了「法醫」這一冷門職業。
83版《神雕俠侶》萬人空巷。
95版《神雕俠侶》的評價再創新高。
「能打敗TVB的,只有TVB自己。」
TVB用實力讓這句話在港圈廣為流傳。
除了在拍劇方面,TVB是當之無愧的「爆款孵化工廠」。
在造星方面,TVB也是名副其實的「巨星制造機」。
古天樂、梁朝偉...但凡現在耳熟能詳的「天王巨星」,幾乎都是TVB巔峰時期的產物。
然而從2003年起,TVB人才開始嚴重流失。
很多著名的花旦小生脫離TVB的懷抱,紛紛北上進軍內地娛樂圈。
比起TVB少得可憐的片酬,這些明星在內地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高片酬只是人才出走的表象。
向內探究,演員們早就「苦TVB久矣」。
從TVB誕生之日起,「派系爭斗」、「山頭文化」就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既是老闆用來制衡內部權力的手段,也是早期TVB發展的動力。
TVB內部有四大著名派系,分別以梁家樹、曾勵珍、陳志云、樂易玲為首。
這四人互不相讓,帶領旗下藝人暗戳戳較勁,非要爭出個老大老二。
剛開始,這四人的明爭暗斗確實讓TVB吃到了紅利。
90年代的頒獎典禮上,最常出現這樣一句話:
「感謝Tommy,感謝珍姐。」
他們口中的Tommy是梁家樹,珍姐則是曾勵珍。
梁家樹和曾勵珍前后腳進入TVB,梁家樹從龍套一路坐到制作總監的位置。
而曾勵珍作為曾志偉的表姐,則從助理編導開始,一步步和梁家樹并肩成為制作總監。
梁家樹自己手握劇集的生殺大權便罷了,他的妻子也在TVB作為藝人管理,掌握著藝人的「生死」。
夫妻二人強強聯合,一度風頭無兩。
《神雕俠侶》、《壹號皇庭》、《妙手仁心》...這些都是梁派的經典作品。
若放任梁家樹一家獨大,必然會對邵逸夫產生威脅。
索性邵逸夫深諳用人之道,還有曾勵珍作為制衡。
為了突破梁派的包圍圈,曾勵珍不可謂不努力。
她擔任監制時,直接實行「926」管理。
早上9點干到凌晨2點,一周干6天。
就是在這種高壓狀態下,她捧出了蔡少芬、黎姿、歐陽震華等諸多大將。
若是各自卯著勁的良性競爭,倒也有利于公司的發展。
可自從方逸華入主,空降樂易玲和陳志云用來制衡曾梁二人,本就白熱化的「派系爭斗」便愈發激烈。
各派系及其旗下藝人同仇敵愾,對其他派系手下的藝人無所不用其極。
相互曝黑料、潑臟水、挖墻角...
都不用看什麼《宮心計》,TVB內部才叫一個勾心斗角。
派系之間相互傾軋,夾在中間的藝人則成了「派系爭斗」中的犧牲品,TVB也在這種惡性競爭中元氣大傷。
一直以來,TVB始終被人詬病「內容同質化」。
而這,和「派系斗爭」也脫不了干系。
拍什麼、怎麼拍,全由這四人拍板決定。
高層的審美固定,挑來挑去只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劇本。
為了迎合高層審美,編劇的創作空間被無限擠壓,劇本的質量停滯不前,而這也是TVB沒落的重要誘因。
2010年,103歲的邵逸夫老爺子宣布退休,TVB的天算徹底變了。
此時,四大派系已經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程度。
靠藝人較勁都不算什麼,擒賊先擒王,樂易玲直接指認陳志云貪污,為自己除去一個心頭大患。
各派系只顧自己利益,全然不顧藝人、公司的死活。
所以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藝人自然去意已決。
當然,在這種惡性競爭下,藝人的待遇也難以保障。
三、
曾經網絡上有這樣一個相當有趣的盤點:同一套衣服能在不同的劇中出現幾次。
一套戲服穿了又穿,一個道具用了又用。
TVB一向窮得明明白白,窮得理直氣壯。
邵逸夫商人起家,能花一塊錢辦成事,就絕不花一塊一。
在這種理念下,TVB可謂是「扣到家了」。
坊間一直流傳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導演去找高層報銷費用,但有5條威亞的費用高層說什麼都不批。
理由很無恥:「鏡頭里我又看不見威亞,我為什麼要報銷?」
據說就是為了防止高層不報銷,有些劇里才會刻意「穿幫」露出威亞。
這個故事的傳聞的真假無法判斷。
不過從一個綜藝片段中,TVB的扣也能窺見一斑。
一次,王祖藍帶了幾個TVB演員來東方衛視參加節目。
到了吃飯這個環節,嘉賓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動筷。
見此情形,王祖藍開口道: 「我們到東方衛視了,飯是可以吃的。」
原來,為了省錢,TVB拍吃飯時都是用可以重復利用的道具菜。
以至于演員們下意識覺得,只要有吃飯鏡頭,桌上的菜都是不能吃的。
對道具扣,對演員自然也扣。
在208萬橫行的今天,隨便一個無名小咖都能賺到一百萬,又有誰能想到從前的港劇演員有的甚至連溫飽都顧不了。
1996年張衛健拍了一部《西游記》。
這部劇為TVB帶來兩個億的收入,而作為出演的張衛健,卻只有7萬片酬。
拍第二部時,張衛健心里不平衡找公司加錢。
誰料人家連討價還價的機會都不給,第二部直接換人。
這還是一線頭部演員的待遇,若是換成其他演員,那情況可想而知。
因為撞臉梁朝偉,李中寧在30歲時被TVB力捧,曇花一現,小有名氣。
可惜他只做到「小有名氣」便止步于此,在人才濟濟的港圈里很快就被擠下去,淪落至龍套演員。
因為賺的錢不夠維持生計,他進軍「風月片」市場。
好不容易攢了兩個錢,他又拿去經商,賠的一干二凈。
忙活大半輩子,到老只能當保安謀生。
還有龍套車保羅,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見過他的臉。
在《倚天屠龍記》、《審死官》等眾多經典電影中,都能在角落里找到他的蹤跡。
他跑了一輩子龍套,也一輩子沒有火起來。
沒等到熬出頭那天,他先等到了公司的解約通知。
當了一輩子龍套的他什麼都不會,只能靠出賣力氣賺錢。
當保安、維修工...能做的他都做過。
拍戲這麼長時間,他賺得錢只夠自己溫飽,一分錢沒攢下來。
母親去世時,他甚至連殯葬費都要靠向社會籌款。
2019年,他的《老人與狗》獲得最佳男主提名。
收到獲獎通知的他正在菜市場干活。
李中寧和車保羅的經歷并不特別,TVB里多得是顧不上溫飽的底層演員。
轉行從商、賣菜、當裝修工的大有人在。
沒名氣的演員不好過,有名氣的演員也好不到哪兒去。
一線演員深知港圈更新換代速度之快,稍有不慎就會從高處跌落,連幾萬塊的片酬都沒了。
為了保持現狀,他們只能拼命拍戲。
胡杏兒將TVB稱為「少林寺」。
佘詩曼則將TVB時期的自己喊做「鐵人」。
常年睡不飽,連軸轉拍戲,無替身挑戰高危動作都是常有的事。
可以說要想在TVB火起來,不僅要有運氣,更要有一副好身體。
「拍戲拍到死」,這句話在TVB可不只是說說而已。
活多錢少,這讓演員們苦不堪言。
混得差的及時轉行了,混得好的則另尋他處。
人才嚴重流失,TVB演員青黃不接,斷層嚴重。
所以近兩年的「萬千星輝」實在名不副實,前來參加頒獎禮的演員都是些喊不出名的新人。
一邊是高層內斗,一邊是演員待遇難以保證。
TVB內憂不斷,大廈將傾。
與此同時,外部勢力也虎視眈眈。
四、
自從邵逸夫去世后,公司市值就由220億,憑空蒸發了185億,只剩不到35億。
從2018年至今,整整5年時間全部處于虧損狀態。
內部爭斗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外部環境也有重要影響。
當港劇正沉浸在一畝三分地的爭奪中時,外面的市場早就變了天。
1993年,《侏羅紀公園》橫空出世。
這部電影正式拉開特效大片席卷全球的風暴。
職場劇、懸疑劇、武俠劇,影業的高速發展造成市場嚴重飽和。
觀眾各種題材的劇都看過了,卻從沒看過具有如此視覺沖擊的特效大片。
所以特效電影一經登錄,立馬搶占了原有的港片市場。
與此同時,內地市場一片藍海,電影業朝氣蓬勃。
優秀的導演和演員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要麼走國際路線,跑去好萊塢刷臉。
要麼進軍內地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留在港圈影壇?優秀的電影人從沒考慮過這條路,除了那些迫不得已留下來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的TVB要人沒人,要作品沒作品,但又迎來當頭一棒。
2003年,因為特殊原因,所有人閉門不出,電影院上座率創歷史新低。
幾重打擊之下,TVB榮光不再。
特別到了互聯網時代,TVB弱勢盡顯。
互聯網普及后,外國片子登錄本土市場。
TVB一年產量最多30部,但外國電影卻是數不勝數。
大家選擇更多了,眼界也更高了。
看著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連年下降,TVB也開始尋求轉型之路。
要麼和內地合拍電影,要麼召回昔日老將販賣情懷。
形式變了,內里卻沒變。
不管怎麼努力,他們也只是在本來的基礎上原地踏步。
翻不出花樣的刑偵劇,狗尾續貂的各種續集。
TVB越是努力,就越將觀眾推的更遠。
2017年,TVB大肆慶祝《溏心風暴3》收獲10億播放量的好成績。
而那邊的內地,僅一部《那年花開月正圓》就狂攬106億播放量。
前有狼,后有虎,內憂外患,TVB的衰落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高層當然也看得見黯淡無光的未來,積極尋找一切可能的出路。
而直播帶貨,就是他們所謂的好出路。
不得不說,直播確實給TVB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6小時狂攬2350萬,股價翻了2倍。
當本應在作品中發光發熱的演員,跑到直播間里大口啃著食物推銷產品。
當昔日眼熟的老戲骨們,在直播間大喊「321上鏈接」。
又有誰會記得,當年的TVB也曾真的璀璨過。
TVB的「落幕」,也是娛樂圈的悲哀和損失,他們曾經敬業和質量,是吊打內娛的。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