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16歲的心心,被學校勸退回家,理由是心心狀態不穩定,并且有自殘的行為,她用圓規將手臂劃傷,幾十條劃痕,母親陳芳立即將她接回家里,收拾東西時,卻意外的看到了女兒的日記,同時里面還有一封未寫完的遺書。
日記記錄負面情緒
心心在遺書里說:
「好難受,真的堅持不了了」
「媽媽對不起,沒能盡孝」
「朋友,有機會下輩子還要做很好很好的朋友」
「爸爸和哥哥要照顧好媽媽哦」
遺書和世界告別
心心的媽媽陳芳,看到遺書里絕望的女兒,她崩潰大哭,也不敢問女兒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字里行間都透露了絕望?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絕望?
帶著心里的疑問,陳芳哭著打了通電話給心心的父親。
陳芳說:「女兒自殘了,而且寫了遺書」
心心的父親:「女兒怎麼了,好好的為什麼孩子帶成了這樣?
陳芳說:「我知道,如果女兒出事了,我的這個家也就散了。」
母親陳芳淚崩
陳芳看著墻壁上掛著的獎狀,全部都是女兒這幾年得獎的記錄,她把女兒叫來跟前,一張一張的翻看獎狀,第一名、學習進步獎、綜合素質獎、優秀班干部等等,很多。
「你看你多優秀,你是爸爸媽媽心里最優秀的。」
「并沒有,這些只是表面的鼓勵」
「你為什麼要傷害你自己?」沒忍住,陳芳問了出來,心心卻很是淡定,她說:我討厭我自己。
心心獎狀有二十幾張
陳芳買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準備了解后給女兒做開導,但心心說:「這就是心靈雞湯」。
陳芳買的書
心心終于開始吐露心聲。
進入準高一開始,心心考入了重點班,但卻是班級里的最后一名。
她說「其實我對自己要求很高」,陳芳說「我們不要求你考上好大學,你只要健康就好」
心心說「但是我想考好大學,我想創造更多機會。」
後來班主任跟心心溝通,她從最后一名,變成了前二十名,原本情緒得到緩解,可分科后,心心換了一個班主任,成績又開始下滑,直到班級第四十名。
她努力的想追趕,卻無能為力,逐漸,她情緒暴躁,不穩定,但這些她都隱藏了。
母親說:「女兒啊,你為什麼不告訴我和你爸爸呢?」
心心說:「因為我想變得更優秀,但你們無法跟我同頻」
負擔,害怕會給他人帶來負擔麻煩,拖累他人,尤其是父母,親密伙伴,也包括朋友。
陳芳今年43歲,從外省遠嫁到湖南,丈夫常年在外省上班,每年只能回家幾次,一兒一女,都是她帶著在湖南生活,一直都是陪伴在身邊的。
心心:你忘了那一年,你跟爸爸去了外省,把我一個人留在家里嗎?你不知道我有多孤獨。
陳芳淚崩了,原來,在心心從國中步入準高一,開始寄宿時,原以為寄宿,她便跟著丈夫,短暫的離開了女兒的身邊,可沒想到女兒竟然會如此孤獨。
從那時開始,心心就不愿麻煩父母,遇到問題,都習慣了想要自己解決。
她希望自己是完美的自己,無法接受失敗的自己,也不想讓父母看到失敗的自己,于是所有的情緒她都藏了起來。
「我想靠自己解決,但我好像又做不到」
「父母對我的安慰沒用,就好像玻璃罩子外面的敲敲打打」
當母親得知女兒的情況后,也只是想知道,女兒到底怎麼了?卻忘了感知女兒的情緒,沒能感同身受,導致心心內心壓抑太多,抑郁情況嚴重。
而心心恰好是復制了母親的模式,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而壓抑住了自己內心最深的情緒。
「如果我的情商智商都高一些,我更強大一些,我更聰明,更本事,我學習成績更好,我人際關系處理得更好的話,我就不會抑郁了」
顯而易見,這樣不切實際的自責、愧疚,更加讓他們很難和其他的人表露,求援。
好在,通過心理訪談,心心終于釋懷出了內心的情緒,和母親抱在一起,放聲大哭。
這是突破抑郁的第一步,她只有像父母尋求幫助,才會突破抑郁的每一層。
母女相擁
從15歲的胡鑫宇事件,到16歲的心心,在頻發的青少年輕生事件里,人們寧愿相信那些魔幻的故事,也不愿相信一個孩子真的會失落、絕望、頭也不回的離開。
這背后何嘗又不是一種精神上的逃避呢?
有些真相,是時候該面對了。
好在,心心的父母及時感知到心心的情緒,挽救了一個年輕生命。
每一個人,從孩童成長為青少年,在走向成年,進入社會,都面臨的不同的挑戰,壓力很大深,痛苦也非常深,但是表面上都挺好。
他們不表露自己抑郁的原因首先是出于自我否認,他們不希望面對自己「有困難,在掙扎之中」的這樣一個現實和事實。
當然,作為父母,需要用腦和用心,不僅要解決問題,更好感知孩子的情緒變化,感同身受,孩子才能走出抑郁的「玻璃罩」。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