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鄧.小.平]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中的重要成員,後來更成為第二代領導人的核心人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帶領貧窮落后的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
[鄧.小.平]對國家和人民懷著滿腔的熱忱和奉獻精神,他的一生都在不遺余力地為國家和人民而奮斗,從未在意過自己的名利和地位,無論是一把手還是二把手,只要能為人民服務就行,即使是他晚年已經達到政治生涯的巔峰,掌控著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但從名義上說,他依然不是中國的最高領導人。
1904年,[鄧.小.平]出生于四川廣安,當時,滿清王朝行將就木,中華民族處于一片風雨飄搖之中。在[鄧.小.平]的童年時期,他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立志長大以后要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批青年學生走上街頭,用游行示威的方式向軟弱無能的北洋政府表示抗議,[鄧.小.平]便是這些熱血青年中的一員。在這個思想激烈碰撞的年月,馬克思主義傳入了中國。
[鄧.小.平]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發以后,踏上了赴法國勤工儉學之路,他想要在歐洲探索出一條救國救民之路。在法國求學的那幾年,[鄧.小.平]親眼目睹了歐洲的工人們備受壓迫卻奮起抗爭,努力追求自由和平等,由此對工人階級產生了特殊的敬意,并最終讓他走上了信仰共產主義的道路。
1924年,剛滿20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燦爛輝煌而又充滿磨難的革命生涯。在宣誓的那一刻,[鄧.小.平]便已經做好了為革命事業奮斗終生的準備。
在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中,[鄧.小.平]是一位罕見的全能型人才,德才兼備,軍政皆優,無論把他放在什麼位置上,他都會成為最出類拔萃的人物之一。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毛主席的這句評價,很好地詮釋了[鄧.小.平]文武全才的特性。
1929年,25歲的[鄧.小.平]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運動,先后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在軍隊的初創階段立下了赫赫功勞。
1940年,時任八路軍129師政委的[鄧.小.平],直接參與領導了百團大戰,極大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抗日士氣。
1947年,[鄧.小.平]與劉伯承指揮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向一把鋼刀[插·入]國民黨反動派的心臟,成為一次歷史轉折時期的壯舉。
[鄧.小.平]的軍事生涯充滿了光輝,而他的政治生涯則更加光彩奪目,同時又充滿坎坷。
新中國成立以后,[鄧.小.平]從地方到中央,運籌帷幄,公忠體國,先后擔任過 中央書記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軍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同時也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鄧.小.平]的女兒鄧榕曾經評價父親說:「 一生三次被打倒,三次復出,而且一次比一次引人注目。」
在那個特殊動蕩的年代里,[鄧.小.平]被打成了走資派,遭到錯誤批判,全家人都遭受到牽連,年近七十的他被迫在江西的一家拖拉機廠接受勞動改造。
經歷了人生的起落,[鄧.小.平]并沒有怨恨命運的不公,他反而積極樂觀地勸慰妻子卓琳說:「 我們一定要相信黨,相信毛主席!」
在江西接受勞動改造的那幾年,[鄧.小.平]不間斷地給毛主席寫信,闡述自己對治理國家的心得體會,表達希望能再為國家和人民多做幾年貢獻的愿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周總理等人的關懷和幫助下,[鄧.小.平]終于恢復了職務,後來更成為國務院排名第一的副總理。
周總理病重以后,在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下,[鄧.小.平]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并對當時混亂的局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全面整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獲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
1976年4月,由于天安門廣場發生了群眾悼念周總理、擁護[鄧.小.平]的游行活動,[鄧.小.平]再度失去了一切職務,賦閑在家成為一個普通的老人。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他沉寂的日子注定不會太久。
1977年7月,在 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也許當時的人不會想到,從這一刻起,他才真正走向自己政治生命的巔峰。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作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改革開放,正是這個決定,讓中國擺脫了貧窮落后的局面,走向了騰飛。
既然要發展經濟建設,就不能再以階級斗爭為綱,對內不能再互相爭斗,對外也應當放下仇視的心理。
[鄧.小.平]說:「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要學習別的國家民族的長處,學習人家先進的科學技術。」
[鄧.小.平]積極與西方國家展開往來,向他們闡述中國改革開放一百年不變的雄心壯志,向世界敞開懷抱,也努力打破西方國家過去對中國的封鎖。
1979年,[鄧.小.平]親自出訪了美國,讓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踐行特色社會主義路線的決心。
這一年,[鄧.小.平]成為紅遍全世界的政治明星,被《時代周刊》評定為年度風云人物。一時間想要采訪[鄧.小.平]的外國記者絡繹不絕,為了展示中國的開放姿態,[鄧.小.平]對這些要求往往都是來者不拒。
[鄧.小.平]很快引起了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的注意,她對這位來自東方的老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法拉奇是一位充滿傳奇經歷的記者,她親身經歷過二戰,作為戰地記者 采訪過越南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中東戰爭 和南非動亂,許多世界政要都接受過她的采訪。法拉奇在采訪過程中常常咄咄逼人,說話直率,發問尖銳,甚至充滿挑釁的意味,因此很多外國領導人都讓她弄得下不來台。
因為擁有獨特的采訪風格,法拉奇在新聞界名聲大噪,但也讓很多人對她避之不及。
法拉奇關注了[鄧.小.平]一段時間以后對父親說:「 我一生采訪過基辛格、卡扎菲等風云人物,可遺憾的是還沒有與中國的領導人當面交談過。」
1980年,意大利總統佩爾蒂尼要前往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法拉奇的父親為了滿足女兒的心愿,便聯系上他這位多年好友,提出請求說:「法拉奇想跟你到中國采訪[鄧.小.平],希望你能安排一下。」
佩爾蒂尼放下電話以后,立即聯系了中國駐意大利大使,代法拉奇提出采訪[鄧.小.平]的請求。大使館將消息傳遞給外交部,再轉達給[鄧.小.平]本人,[鄧.小.平]聽了以后,爽快地答應了。
法拉奇「尖酸刻薄」的采訪風格聲名在外,讓很多外國政要頭疼不已。基辛格就曾經說過:「 接受法拉奇的采訪,是我這一生做過最愚蠢的事。」
正是有了太多的前車之鑒,讓人不由得為[鄧.小.平]捏了一把汗。
1980年8月,法拉奇來到了她向往的中國,在沉醉于古老東方大國獨特的風土人情之時,她也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目的。
8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118廳,[鄧.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獨家專訪,房間里除了他們兩人之外,僅有一名翻譯和一名記錄員。
法拉奇雖然為人直爽,但一上來她還是客套了一下,對[鄧.小.平]說:「明天是您的生日,首先我要祝你生日快樂。」
[鄧.小.平]一向沒有慶祝生日的習慣,聽了有些詫異地說:「連我自己都忘記了,你是怎麼知道的?」
法拉奇脫口而出:「從你的自傳中了解到的。」
從這一句話就知道,法拉奇在采訪[鄧.小.平]之前做足了功課,顯然是有備而來。
在經過幾句簡單的寒暄以后,雙方開始進入正題,令[鄧.小.平]十分意外的是,她一上來就問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 目前的中國可以說正在經歷第二次革命,讓每個來中國的外國人都會發出一聲感嘆。街頭巷尾不再有偌大的標語,人們也不再只穿灰色的衣服,領口也不再佩戴[毛.澤.東]像章。如今[毛.澤.東]的印記越來越少,少到僅剩天安門城樓上的那張畫像,請問這張畫像是否會永遠保留下去?」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為了表達對毛主席的愛戴之情,常會在家中和一些公共場所懸掛張貼毛主席照片和畫像,這個習慣持續了幾十年時間,早已融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以后,撥亂反正,糾正個人崇拜的錯誤和如何評價毛主席等問題被擺到了明面上。
1980年,中央發出指示: 毛主席像、語錄和詩詞在公共場所掛得太多,不宜做太多個人宣傳,今后要逐步減少到必要的限度。
一時間,全國各地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拆除行動,連人民大會堂的毛主席像也被拆掉,讓老百姓感到十分不習慣,也有不少人對此提出質疑。
蘇聯已有先例,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魯曉夫對他進行了全面否定,最終導致全國人民信仰崩塌,給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這個節骨眼上,法拉奇向[鄧.小.平]問出這個問題,可謂是十分刁鉆。
面對法拉奇的尖銳提問,[鄧.小.平]卻表現得十分平靜,他從容不迫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然后坐直身體,嚴肅地說:「 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將永遠保留下去。毛主席對中國人民作出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從我們中國人民的情感上講,將永遠把他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鄧.小.平]的回答顯然與法拉奇最初的預想有所不同,她一時有些沒有反應過來,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再拋出什麼更具攻擊性的問題。掌握了主動權的[鄧.小.平]繼續解釋說:「 毛主席像是非常嚴肅的,將它到處懸掛是對毛主席的不尊敬,而且悼念與否也不是一張相片就能說明的。至于裁減毛主席像的數量,則僅限于官方,不妨礙民間。老百姓該怎樣還是怎樣,這是他們的權利和自由。」
[鄧.小.平]的回答坦率而真誠,但法拉奇卻有些不甘心,繼續追問道:「你是怎麼看待毛主席的錯誤的?」
[鄧.小.平]回答說:「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包括我也一樣,毛主席犯的錯誤中,我也有份。毛主席有功也有過,但他的過是擺在第二位的,功是擺在第一位的。」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毛主席,中國將會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他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生,這樣偉大的品格絕不容玷污,也沒有人可以否定他對中國做出的偉大貢獻。毛主席一路走來風風雨雨,[鄧.小.平]全部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充滿了對他的敬仰和尊崇。因此,即使明知法拉奇的提問意有所指,[鄧.小.平]依然回答得十分嚴肅認真。
事實上,在[鄧.小.平]接受法拉奇的采訪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他就特意叮囑編撰小組負責人說:「 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
[鄧.小.平]的坦率和真誠讓法拉奇深感意外,這次采訪始終在融洽的氛圍中度過,時間也仿佛比平常過得快了許多,很快便到了不得不結束的時候。
[鄧.小.平]見法拉奇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便笑著說:「看來你的問題還沒有問完,我們找時間再談一次吧!」
法拉奇聽了頓時喜出望外,連連點頭。
其他各國政要連接受法拉奇一次采訪都后悔莫及,[鄧.小.平]竟然有勇氣主動邀約第二次采訪,這一點的確值得讓人敬佩。
8月23日,法拉奇對[鄧.小.平]進行了第二次采訪,如同上一次一樣,她依然鋒芒畢露,犀利不已,拋出的問題讓翻譯都面露難色,然而[鄧.小.平]卻憑借自己的睿智見招拆招,一一化解。
在采訪進行到中段時,法拉奇問出了一個讓會場空氣都凝固的問題:「 我有一句話,希望你聽了不會生氣,這話不是我說的,西方有人說你是中國的赫魯曉夫。」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赫魯曉夫算得上是聲名狼藉的典范了,對于這個明顯帶有偏見的對比,[鄧.小.平]并沒有生氣,反而心態十分平和地表示, 他絕不會做赫魯曉夫那樣的政治家,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更不會。
隨后,法拉奇再一次拋出一個十分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 像你這麼能干的人,為什麼總是處于二把手的地位?」
眾所周知,[鄧.小.平]雖然行使著一把手的權力,但名義上的職位卻一直都是二把手,見法拉奇仿佛故意不知般地提問,他以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從容回答:「 現在的崗位并沒有影響我的工作。」
誠然,[鄧.小.平]一生大多數時間仿佛都是處于一個副手的地位,從劉鄧大軍開始便是劉在前鄧在后,建國以后,他又長期擔任副總理、軍委副主席等職務,即使他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最高領導人,卻依然沒有貪慕虛名,甘心情愿地以一個副職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對于[鄧.小.平]來說,只要能為人民服務,是不在乎職務的高低的。
在長達四個小時的采訪結束以后,法拉奇馬不停蹄地回到酒店整理稿件,她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與全世界人民分享她這次寶貴的采訪成果。
9月1日,法拉奇對[鄧.小.平]的采訪出現在了《華盛頓郵報》的頭版報道中,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對于新中國的發展狀況,對于[鄧.小.平]這位時代偉人,全世界人民都有了全新而又深刻的認識。
這次成功的采訪,無疑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對法拉奇來說,能夠采訪到[鄧.小.平],無疑在她的記者履歷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鄧.小.平]來說,通過這次采訪,大力宣傳了中國,可以糾正一些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了國內的改革開放,為中國未來的發展鋪出了道路。
[鄧.小.平]是新中國杰出的領導人,他眼光獨到,能力非凡,卻從來沒有恃才傲物,而是一直保持著謙遜和低調,盡管他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甚至從始至終都將自己置于「二把手」的位置上。
對于[鄧.小.平]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是他一生的追求,不務虛名,只做實事,正是因為始終堅持著這樣的原則,他才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做出了偉大的成績,這種態度,值得后人永遠懷念和學習。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