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主席與世長辭,享年83歲。
毛主席的離世,標志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
毛主席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在他離世以后,全國人民都自發地為毛主席守靈。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一連數天都是手捧鮮花和蠟燭禱告的人群。
9月18日下午2時50分,毛主席追悼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在場所有人神情肅穆,內心悲痛萬分,連空氣也仿佛凝結了起來。
參加毛主席追悼會的人們全部都是站立吊唁,向毛主席作最后的道別。唯獨有一位滿頭銀發的婦女,她靜靜地坐在現場,參與了追悼大會的全部過程。 這位婦女不是別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宋慶齡。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出生于上海,比毛主席年長11個月。
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接受過西方教育,沒有中國傳統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思想,他認為只要對女兒悉心栽培,她們一樣可以取得不輸于男子的卓越成績。因為優渥開明的家庭環境,宋慶齡自幼就接受了遠超同齡人的優質教育,氣質十分出眾。
宋耀如是宋慶齡的第一位啟蒙老師,他不僅教授女兒中國傳統文化,還讓她學習英文,了解整個世界的格局和變化。
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也是一位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她喜歡彈鋼琴,重視培養女兒的藝術才華。在母親的影響下,宋慶齡也刻苦練習鋼琴技藝,在音樂的陶冶下,培養出了舉止高雅的氣度。
1909年,宋慶齡在上海完成了中學學業以后,被宋耀如送到了美國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學習,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取得極大成功,成為了辛亥革命的開端。身在美國的孫中山聞知消息十分興奮,立即回國領導革命。 18歲的宋慶齡在異國他鄉,得知祖國的革命形勢喜人,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一篇文章,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
少女時代的宋慶齡對中國的革命事業充滿熱情,對祖國的獨立和富強滿懷期待。
1913年,宋慶齡從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畢業,由于她的姐姐宋靄齡即將同孔祥熙結婚,便推薦她接替自己的工作,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兼翻譯。
就這樣,20歲出頭的宋慶齡來到了日本,陪伴在孫中山身邊。
宋慶齡見到孫中山的第一眼,便深深被他身上所散發出的獨特領袖氣質所吸引,在後來的日常工作中,她更是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男人。同時,孫中山也被宋慶齡的美麗和聰慧所吸引,兩人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
孫中山與宋耀如是多年的朋友,交情深厚,但他與宋慶齡27歲的巨大年齡差距,讓這樁親事遭到了宋家人的極力阻撓。
為了追逐自己的愛情,永遠同孫中山在一起,性格剛烈的宋慶齡毅然同家人斷絕了關系。孫中山也毫不掩飾心中的愛意說:「 此生若能娶她,即便第二天死亡也無憾!」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婚后,兩人生活十分甜蜜,宋慶齡不僅是孫中山工作上的重要助手,在生活上對他的照顧也是細致入微,除了在世俗人眼中巨大的年齡差距以外,一切都顯得那麼甜蜜幸福。
1916年,宋慶齡跟隨孫中山回國主持國民黨事務, 千里奔走、南征北戰 、討袁反段、護國護法,用自己的言行支持孫中山進行反對帝國主義 、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斗爭。
1918年,宋慶齡為孫中山代擬電文,祝賀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孫中山致列寧的函電中,大多都出自宋慶齡之手。另外,宋慶齡以孫中山秘書的身份,多次參與了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蘇聯政府代表和共產國際代表舉行的會議,為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宋慶齡常常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全力保衛孫中山的安全。
1922年,陳炯明叛變,炮擊總統府。在形勢萬分危急之時,宋慶齡大義凜然地對孫中山說:「 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然后堅持先護送孫中山撤離到安全地帶,自己則留下來吸引和牽制叛軍。十分不幸的是,宋慶齡在這次逃亡過程中意外流產,身體受損嚴重,沒有得到及時調理,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1924年4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宋慶齡隨同孫中山參加了會議,毛主席也以個人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 雖然分屬不同的黨派,但有著相同的革命理想和追求,宋慶齡與毛主席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宋慶齡失去了自己的導師、同志和伴侶,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她以自己的柔弱之軀和堅強意志,肩負 起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捍衛新三民主義和執行三大政策的重大使命。
在艱苦的歲月中,宋慶齡始終與中國共產黨人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共同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事業不斷奮斗。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向共產黨人揮起了屠刀,國共合作宣告破裂。在革命形勢最危急的關頭,宋慶齡毅然決然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她與多名國民黨左派成員以及毛主席等共產黨領導人聯名發表通電,對蔣介石的罪惡行徑予以嚴厲譴責。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后,宋慶齡發表了《為抗議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宣布與其徹底決裂,并退出中央執行委員會。
眼看著國民黨已經完全背離了孫中山創立時的初衷,宋慶齡深感痛心和失望,心力交瘁之下,她回到了上海。
上海不僅是宋慶齡的老家,也是白色恐怖的中心城市,宋慶齡要以她的身份和威望,盡量為共產黨人提供庇護,讓他們免遭反動派的毒手。
8月,為了挽救病入膏肓的國民黨,宋慶齡前往蘇聯訪問,此后又旅居歐洲四年之久。在歐洲的時候,宋慶齡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文章,分析世界上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和資本主義性質的大國崛起的形式,致力于研究中國革命的走向和發展問題。
1931年8月,宋慶齡從歐洲回國, 之后迅速投入爭取民主權利的革命斗爭。當宋慶齡得知鄧演達等一大批國民黨左派成員遭到蔣介石的殘酷殺害以后,立即向全國發表聲討宣言:「 惟有以工農政策為基礎的黨才能為社會主義打下基礎,才能粉碎軍閥的勢力并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
宋慶齡在這個關鍵時刻發表支持共產黨的宣言,讓正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領導武裝斗爭、對抗蔣介石多次「圍剿」的毛主席深受感動。
「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宋慶齡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威望,積極在國共兩黨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 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
1934年10月,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失利以后,被迫放棄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
宋慶齡的心,時時刻刻牽掛著紅軍的前途命運,當她得知紅軍成功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陜北時,興奮得帶著鮮花和美酒到友人家中慶祝。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宋慶齡出面極力促成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要求國民黨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全民決議。在宋慶齡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敵對仇視近十年的國共兩黨終于再次攜手,建立起全國統一抗日戰線。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后,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整個中華民族的主要任務是團結起來對抗外敵。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宋慶齡來到了香港,與共產黨在香港設立的辦事處取得聯系,一同創辦了保衛中國同盟,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力。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 ,宋慶齡到重慶重組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會,繼續向國內外爭取援助,支援邊區和敵后抗日根據地,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而告終。與此同時,國共兩黨由來已久的矛盾再度爆發,蔣介石暗中授意國民黨軍隊屢屢進犯解放區。
國民黨的所作所為不得民心,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內戰,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假意邀請毛主席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8月28日,毛主席一行人飛抵重慶。宋慶齡得知消息十分欣喜,在毛主席抵達重慶的次日便迫不及待登門拜訪,這是兩人自1927年在武漢短暫相會以后,18年來首次相見。
宋慶齡與毛主席相會之時,并沒有談什麼國家民族的大事,反而像多年不見的老友一般閑聊,相互問候。
在毛主席來重慶之前是做過最壞的打算的,但當他知道宋慶齡在重慶以后,之前的顧慮便打消了一大半,共產黨人十分清楚,宋慶齡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之一。
9月6日,宋慶齡設宴招待毛主席、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為共產黨在重慶的后續工作作了鋪墊。
9月8日,毛主席宴請在抗日戰爭期間為共產黨提供過幫助的團體領導人和負責人,宋慶齡作為保衛中國同盟主席,也應邀出席。此次活動,得到了許多愛國人士的擁護。
毛主席說過,在重慶的許多工作都離不開宋慶齡的支持,在她的幫助下,共產黨在重慶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撕毀《雙十協定》,命令國民黨部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7月23日,宋慶齡于上海發表《關于促成組織聯合政府并呼吁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的聲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取得包括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以及美國一些國會議員在內的世界正義人士的支持,有力推動了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和高漲。
1949年初,中國共產黨在籌備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時,宋慶齡所在的上海尚未解放。考慮到宋慶齡的安全問題,毛主席、周恩來等人想派人將她接到北京,卻被宋慶齡拒絕了,她就要留在上海,歡迎解放軍的到來。
5月27日, 上海國民黨守城部隊投降,上海徹底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宋慶齡親自迎接了解放軍進駐上海,并協助陳毅了解上海民情,管理和改造上海。
宋慶齡高興地說:「 國民黨的失敗,是我意料之中的,因為它敵視人民、反對人民、壓迫人民。共產黨取得勝利是必然的,因為它代表人民、愛護人民、為人民謀福利。現在全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翻身了,整個民族有了光明的前途。」
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紀念日時,宋慶齡寫下《向中國共產黨致敬》一文,熱烈歡呼人民的勝利已在眼前,稱中國共產黨為「我們的領導者」,滿懷激情地「向中國共產黨致敬」。
8月28日,宋慶齡接受中共中央的誠摯邀請,從上海來到北京參加新的政協會議。這一天,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所有在京的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全部來到火車站,熱烈歡迎宋慶齡的到來。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宋慶齡 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副主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期間,宋慶齡發表了激情澎湃的講話:「 這是一個歷史的躍進,一個建設的巨力,一個新中國的誕生!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勝利實現,因此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證。 」
新中國成立以后,宋慶齡長期擔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并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將許多精力投入到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
1976年,這是宋慶齡最悲痛的一年,也是全國人民最悲痛的一年,締造新中國的三大偉人相繼離世,山河嗚咽,天地同悲。
1月8日,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逝世,享年78歲。
雖然早已得知周總理病危的消息,也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真正得知噩耗的那一刻,宋慶齡依然忍不住淚如雨下,無法接受。
在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宋慶齡最后一次端詳著這位老朋友的容顏,看著憔悴蒼老的周總理,她忍不住再次失聲痛哭。
宋慶齡與周恩來相識于1924年,當時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他意氣風發,才干超群,給宋慶齡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兩人也結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深厚友誼。
宋慶齡看著為國家和人民操勞一生的周總理,幾乎無法將他現在瘦弱憔悴的樣子同當年那個氣度不凡的青年聯系在一起。
1月15日,宋慶齡抱病出席了周總理的追悼大會,然后回到上海繼續養病。
7月6日,開國十大元帥之首朱德病逝,享年90歲。
自從參加完周總理的追悼會以后,宋慶齡回到上海便不打算再來北京,沒想到短短半年以后,又是一場生離死別。
宋慶齡聞知朱德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立即乘坐最近的航班來到北京。
7月11日,宋慶齡參加了朱德的追悼大會,并在幾天后再次返回上海。
周總理和朱總司令相繼離世,對宋慶齡造成了極大打擊,讓她的病情一度惡化。沒想到的是,就在宋慶齡的身體有所好轉之時,一個更為沉痛的消息從北京傳來。
9月9日,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享年83歲。
9月10日,宋慶齡從上海再度來到北京,向毛主席作最后的告別。宋慶齡不敢相信,毛主席比自己小11個月,卻走在了自己的前面。
宋慶齡當時已經83歲高齡,身患多種老年疾病,但她執意要為毛主席守靈,任誰勸說也不聽。
9月14日和16日,中央兩次組織了吊唁活動,宋慶齡兩次都堅持參加完了活動全過程,堅持為毛主席守靈,無論誰勸說也不肯離開。
9月18日下午2時50分,毛主席追悼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活動剛一開始,宋慶齡便因身體虛弱幾乎無法站立,她一只手被人扶著,一只手拄著拐杖,搖搖晃晃,如風中殘燭。
中央領導人見到宋慶齡病情如此沉重卻還堅持出席毛主席追悼大會,紛紛感動不已,便讓人搬來了一張椅子,勸說宋慶齡坐下參加活動。
追悼大會期間,上萬人痛哭失聲,宋慶齡幾度想要站起身來致以哀悼,卻終因身體孱弱無力而未能如愿,她成為了唯一一個坐著參加完毛主席追悼大會的人。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身患的冠心病 、肝癌 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病情惡化。
5月15日, 中央政治局決定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能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宋慶齡的畢生心愿,但由于她的特殊身份,留在黨外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所以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等人遲遲沒有同意她入黨。此時,宋慶齡的心愿終于達成,算是她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的極大安慰。
5月16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5月29日,宋慶齡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88歲。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宋慶齡去世以后,中央為她舉行了最高規格的葬禮,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致哀,追悼大會于人民大會堂舉行,由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主持,[鄧.小.平]致悼詞,[華.國.鋒]、李先念、陳云、徐向前、聶榮臻、彭真、鄧穎超、王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出席。
作為極少數能被稱作「先生」的女性, 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宋慶齡立碑銘文以表紀念: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