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越來越離譜,越來越脫離現實,磨皮、濾鏡、夸張的劇情、浮夸的表演,
光是展現一個窮,編劇跟導演就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穿名牌鞋、背名牌包包、開豪車住豪宅。
除了演員的人設窮以外,沒一個地方能體現窮的,
這哪里是窮人的生活,這明明是我向往的小資生活,
編劇似乎沒有生活經驗,劇組導演拍攝前也不提前調查,描寫窮人全靠「意淫」。
一
《甜蜜暴擊》里的男主鹿晗,父親離世母親出走,
生活沒有保障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一邊是家庭的重擔,一邊是學業的壓力,
一窮二白的他只能送外賣,兼職干好幾份工作。
貧苦悲慘的人設到目前為止都算正常,反差來了,
作為一個貧困、沒權沒勢、需要打工養家的大一新生,
他卻在深圳住上了帶院子的小洋房,房間的裝修跟面積都令人羨慕,
這是光努力兼職就能達到的生活水平嗎?編劇真的了解真實打工人的生活嗎?
《極光之戀》里關曉彤飾演的女主,家里欠下巨額債務,母親生病住院急需用錢,
她每天賣唱賺錢,有空還去洗盤子賺點外快,
但這樣條件下,她每天穿的衣服都不重樣,每件都是當季新品,
光刷盤子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實在是厲害,
臉上看不出被生活摧殘的痕跡,甚至還有心情跟富二代在校園里談情說愛。
《戀愛先生》里江疏影飾演的女主是個北漂,試用期工資八千,轉正一萬五,
她住著高級公寓,家電都是頂配,五千的戴森吸塵器,還有專門擦玻璃的機器人,
月薪八千可以隨便辦一張一萬二的卡,她的錢是哪里來的,她不用吃飯的嗎?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月薪八千的打工人大多數還是擠捷運,
但她已經買下了30W的凱迪拉克,首付14W然后分期,
這真的不是富家子弟下基層體驗生活嗎?哪個月薪八千的敢提30W的車,
這不禁讓我們懷疑,這一段的劇情是不是贊助商植入的廣告。
《我的真朋友》楊穎飾演的是一個初入職場的女孩,
她滿懷憧憬的步入職場生活,她下決心要賺錢報答供養自己上大學的父母,
結果轉眼就成了「散財童子」,工作28天拿到了兩千塊,
信用卡還欠著五千多,善良的她將所有的錢都給了男主角,連吃飯的錢都沒有給自己留。
也許編劇是為了展現女主的「單純與善良」吧,
又或許是女主知道,即使是沒有這兩千塊,
她依舊可以住在市中心精裝修的公寓里,
沒錢吃飯,所以只能吃一幾十塊的一鍋的自嗨鍋,
她甚至連泡面都不用吃,國產劇的窮人生活門檻實在是高。
國產劇的窮,窮得讓人不敢高攀,難道整個劇組都沒有生活的經驗,
對普羅大眾的生活現狀都沒有了解嗎?還是他們所認為的窮,最窮也就是這樣了?
編劇寫不出窮,導演也拍不出窮,不管三七二十一,磨皮、濾鏡就往上面懟,
只要畫面唯美,演員好看,男女主的愛情就可以串起一整部國產劇。
二
為什麼國產劇拍不出窮,拍不出現實?
《小舍得》里的米桃,父親開小賣部賣水果,空閑時間還兼職送外賣,
母親是家庭婦女給人做家政,為了在大城市站穩腳跟,
她同時給很多戶人家干活,他們家的房子終于不是精裝公寓豪華住宿,
他們住在嘈雜的市場里,一間的房子隔斷成了兩部分,
前面是鋪面做生意,后面就是一家人生活的地方。
這樣的生活條件終于有老百姓生活的影子了,
狹窄逼仄的房間容納著一家三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餐廳,
搭上桌子就是一家人的餐廳,吃完飯收拾,同樣可以是客廳。
《安家》里孫儷飾演的房似錦為了省錢住在「兇宅」;
樓山關住在多人宿舍,為了省錢常常蹭同事的飯;
朱閃閃是上海土著生活在胡同里,家里面積小,她從小只能睡在衣柜里。
國產劇不僅演不出來窮,就連劇情也非常的理想化,男女主的光環極大,
每一段的劇情只是為了表演而表演,像唱大戲走過場一樣,
窮人不像一個角色,更像一種工具。
《安家》這部劇里是有「窮」的,但編劇看「窮人」總戴著「有色眼鏡」,
「窮親戚」霸占別人上億的洋房要分一杯羹;
房似錦的媽媽重男輕女,像吸血鬼一樣像她吸血;
婆婆為了兒子結婚傾盡家產買房,結果被「兒媳婦」趕出家門。
劇里的窮人只有負面的形象,鮮少有溫情互助的時刻。
韓劇《小小姐》里的三姐妹,出生貧苦,大姐無知、二姐軟弱、三妹麻木,
她們在生活中被各方面的人排擠歧視,可在貧苦的生活中,
依舊保持著一些寶貴的品質,窮人可以豐富的,多層次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窮。
很多的劇情不是我們從視覺上得到的,而是從演員的台詞上得知的,
我們不是從劇情表演上共情,而是從台詞上共情,
窮不是單純給演員設定人設,而是多方位的刻畫。
可以是權錢勾結、欺辱霸凌、貪污腐敗,
在坎坷磨難中的窮人有上千種方式表達貧困,
絕不是表面的「缺錢」,缺錢的背后可以是無法跨越的階級、
接受不到的教育資源,資源分配的傾斜,而不是輕飄飄的「破產」。
「窮」應該窮的具體,30年前的國產劇《渴望》是怎麼表現窮的?
女主婚前穿的花格子襯衣,每集都穿,可以當外套穿,還能當內搭穿,
不用演員說自己窮,觀眾可以從劇里各方面感受到貧困。
反觀《談判官》里的黃子韜,家族企業被收購,父親住院他連飯都吃不起,
可依舊戴著20萬的名表,穿不完的當季新品,真要是經濟困難,
這些名表名牌衣服應該第一時間被典當賣了,
怎麼會嘴上說著窮,可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金錢的味道。
國產劇的窮,不能只體現在人設上,從編劇到演員再到服化道都需要做出改變,
編劇寫東西要參考各階層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寫出接地氣的劇情,
演員要深入的揣測角色,而不是吹鼻瞪眼、大呼小叫,
服化道也不能光好看就行,所有的東西都是煥然一新,
真實使用的東西又怎麼可能那麼干凈呢?
《請回答1988》里的窮,一家人擠在一間房,
燒火做飯都靠一個煤爐,一家人還因為燒煤差點煤氣中毒,
家里來客人得去鄰居家借糧食,生活窘迫的他們吃飯也得斤斤計較,
找鄰居借錢沒有拿的出手的東西,一籃子土豆就是他們家唯一能拿得出的禮物。
三
國產劇是可以拍的好的,可他為什麼就是拍不好呢?
《籠民》里的底層人無地可居,只能住在危房里,
即使是危房,每一寸面積都要合理規劃,鐵絲網隔斷起一個一個的小空間,
就像籠子一樣,而底層的老百姓就活在這樣的籠子里,
他們也因此被稱為籠民,這是他們無形的牢籠。
美國《無恥之徒》里長女獨自撫養五個弟妹,父母都不靠譜不養孩子,
一家八口人擠在一個房子,生活拮據到要翻垃圾桶生活,
衣服是一代傳一代,上廁所用的紙要去廁所偷,
洗澡等生活用品是買最便宜的,還因為沐浴乳太便宜導致蕁麻疹。
王寶強的「樹先生」,雞窩一樣的頭髮,黝黑的皮膚,不合身的衣服,
他表現的是跟不上時代變化,被社會所淘汰的一類人。
他的眼神迷離渙散,形象更不堪,他一直在說話,
好像在跟身邊的人對話,又好像只是在跟自己對話,
他總喜歡待在樹上,正如他很難融入于人群之中。
趙本山拍《鄉村愛情》能拍11部,收視率超越《都挺好》、《東宮》,
你以為愛看《鄉村愛情》的都是中老年人,其實都是年輕人,
為什麼《鄉村愛情》能拍這麼多部,經久不衰?
趙本山的拍攝初衷就是「聚焦三農問題」:「正視中國農民的思想和生活狀態,要盡量為他們解決點問題。」
有記者問趙本山,為什麼他演繹的窮人那麼像,趙本山說:「因為我以前就是窮人。」
1958年是中國電視劇的起點,第一部電視機《一口菜餅子》出世,
1978年改革開放,這一年國產劇有了第一部彩色電視劇《三家親》,
八九十年代,我們國家開始引入電視劇,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也在噴薄發展。
那時候的影視劇多是煤老闆投資,煤老闆只有一個要求「演員要漂亮、要弘揚正能量」,
除此之外,他不干涉導演創作,那時候演員的片酬高于普通工人,
可也沒有到「天價片酬」的地步,導演得到的投資可以放在制作上,
放眼現在,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影視劇卻不如當初了。
四
以前家家戶戶連電視都沒有普及完全,可影視劇卻能飛速發展,
現在不僅普及了電視劇,還有電腦、手機、各種電子設備,電影院也是遍地開花,
一部劇的投資隨便就能上億,可劇卻越拍越爛,流量當道是國產劇失真的重大原因。
煤老闆當道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這個時代是流量為王,
一部劇的投資大頭全給了主演,有時候整個劇組的花費加起來,
都不如主演一個人的片酬高,沒有錢整部片子耳朵制作自然就拉垮。
最為明顯的就是劇組的服化道,服裝一點質感都沒有,完全的影樓風,
古裝劇統一的白色,發飾也非常簡單,頭上盤個發髻。
《西游記》經費不足能拍出九九八十一難,里面的男妖怪各有特色,
女妖怪各有各的造型,唐僧每到一處地方,各地就有不同的風土。
《紅樓夢》里的十二金釵,大觀園里的奢華,每個人物的特色都靠服化體現。
《甄嬛傳》光看服飾就能看出妃子們的位分,不同嬪妃有不同是發飾服裝,
劇中的螺子黛、白玉扇子、如意簪、月影紗,各種物件令人應接不暇,
光是服裝上的衣襟就有五六種,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
嬪妃的衣服團扇都是定制的,皇家貴氣鋪面而來,難怪《甄嬛傳》能熱播至今。
現在的國產劇,古裝統一白色披發,現代劇統一的俊男靚女,潮流服飾,
服化道不給力,這就促使了濾鏡磨皮的產生。
高強度的濾鏡不僅能掩飾粗糙的服化道,還能遮掉演員的皮膚瑕疵。
出演的男女主都是流量明星,顏值就是一切,他們也樂得如此,
導演也可以節省成本,濾鏡一開畫面直接唯美,
高亮的畫面連調色都省了,真可謂是兩全其美。
陸毅拍攝《永不瞑目》,飾演間諜打入毒販內部,
為此他特意去戒毒所體驗生活,看毒販毒癮發作是什麼樣的。
現在的流量明星別說體驗生活,可能連抱起一個女明星都是難事,
更別提身材管理,練不出強健的體魄怎麼辦?沒有肌肉就穿肌肉衣。
抱不起女明星就說是對方太重,演到需要公主抱的劇情時,
用凳子抬著女生,他就在后面擺姿勢。
類似的新聞還有:演員不背台詞喊123、
某明星在綠棚里拍完全劇,要麼是替身上,要麼就是摳圖,
像成龍那種真刀實槍,自己上場拍攝全場的時代已經過去。
投資方的要求變得五花八門,他們對誰做女主角、演員的戲份,
演員穿什麼衣服都有要求,影視劇就是這樣一步步被魔改的。
影視劇還得接廣子,整個屏幕都是金主爸爸的推廣,
為了匹配上這些廣告代言,影視劇都走上了「高大上」的路線,
投資方高興、演員高興、演員也賺到了錢,大家都高興,
至于觀眾,也許這些劇就不是為了拍給廣大老百姓看的吧。
國產劇失真,最窮的窮人過著人人羨艷的小資生活,
短視訊時代,觀眾的心態變得浮躁,影視制作也走上了歧路,
編劇浮躁的心似乎已經寫不出生活的原貌,
近年來編劇水平顯著下降,影視劇的劇本少有原創,
很多都是小說改編,動漫改編,全員浮躁蒙蔽了我們看世界的雙眼。
車站的農民工為了省錢一天只吃饅頭、
20歲的單親媽媽為了賺奶粉錢送外賣到深夜、
農村人除了讀書沒有出路,很多女孩子沒有讀書的條件淪為廠妹,
她們在流水線上掙扎,不知猴年馬月才能擺脫困境。
這些在國產劇里都鮮少看見,國產劇里窮人衣著光鮮,
開車名車住著豪宅,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
脫離現實、遠離群眾的作品必然得不到觀眾的認可,
也必將被觀眾所拋棄,影視劇所扎根的土壤必然是廣大群眾。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