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每天刺激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仿佛有了一股清陽之氣。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后溪、列缺、照海。每個穴位相當于「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經常針灸刺激這些穴位,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起到防治疾病,保衛身體的作用。
內關穴:養顏養心
內關穴屬心包經,通于任脈,會于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外關穴:聰耳神穴
外關穴是三焦經之絡穴,通于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列缺穴:治落枕、偏頭痛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于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后溪穴:改善頸腰椎病
后溪穴最早出自于《靈樞本輸》,是隸屬于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中醫認為:后溪穴具有清熱利濕、寧心安神、通血活絡的功效。經常刺激此穴,可改善頸椎疼痛、腰椎疼痛、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照海穴:治療咽痛
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經常刺激此穴,能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刺激此穴,既可滋腎清熱,也能讓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申脈穴:溫陽散寒
申脈穴隸屬膀胱經,被稱「陽中至陽」,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人體受到寒邪之后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刺激此穴,能夠使患者體內的寒邪之氣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也能恢復自身的陽氣,改善腰背痛、腿痛等現象。
公孫穴:擺平脾胃疾患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中醫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
臨泣穴:升發少陽之氣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具有疏肝熄風,化痰消腫,緩解疲勞的作用。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系,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郁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此穴還是女性朋友的福音穴,可治療多種婦科疾病。